医药股这几个月热得发烫,创新药板块里一边在狂欢,另一边却还在地板上趴着,市场分化的戏码格外刺眼,气氛像极了两拨人在拔河。
2025年夏天,复盘的时候一只央企创新药公司闯入视线,这家公司股价从2015年最高29.12元一路杀到2023年2月的7.21元,整整十年,像是被按住了头,喘不过气。
更扎心的是,从2018年到现在,七年过去了,股价还在底部晃悠,仿佛被时间遗忘;一边是市场上的新贵争先恐后地抢风头,这家公司却仿佛被冻在了原地。
可有意思的是,养老保险基金和北向资金却没走,甚至还重仓持有,看似矛盾的局势下,背后到底在盘算什么?让人忍不住想要深挖。
公司上市是在2004年6月16日,发行价8.08元,归属于化学制药板块,主营业务是医药产品的研发、生产和销售,实控人是国务院国资委,正儿八经的央企。
2025年年报披露,制剂业务营收54.51亿元,占比49.84%,毛利率45.72%;原料药及医药中间体营收51.98亿元,占比57.53%,毛利率33.86%;其他业务营收2.673亿元,占比2.44%,毛利率12.71%;大健康营收2092万元,占比0.19%,毛利率29.96%,财务数据一板一眼,没什么花头。
公司是国内较有优势的缓释药技术产品生产厂家,国药集团旗下化学制剂药工业平台,业务链条横跨抗生素中间体、原料药、制剂研发生产等环节,产业布局不算窄。
最让人琢磨的是,这家公司上市二十年来,从没亏过钱,2025年归母净利润10.84亿元,同比大涨56.62%,而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却降到6.721亿元,同比下滑6.46%,喜忧参半,市场情绪也随之摇摆。
2015年那波大牛市,公司股价一度冲到29.12元的历史高位,随后就像被市场抛弃,从高处一路往下滑,2023年2月落到7.21元,底部区间从2018年持续到现在,七年如一日,走势低迷难提。
截至2025年8月初,公司股价收在11.39元,总市值152.8亿元,距离高点依然遥远,市场对它的信心仿佛还没修复,投资者心理像被拉扯在过去和未来之间。
公司的前十大流通股东里,香港中央结算(北向资金)在一季度减仓989.12万股,但仍然持有2024.96万股,排在公司第五;养老保险基金八零二组合同样减仓754.26万股,目前持有1000.01万股,排在第十,持股动作一收一放,耐人寻味。
市场上的创新药公司大多经历过爆炒和回调,可这家央企创新药却经历了十年下跌和七年横盘,跌幅和盘整周期都远超同业,调整极为充分,空间几乎见底,让人觉得风险可控。
养老保险基金和北向资金敢重仓持有,除了估值打得足够低,还有央企身份加持,业绩稳定,盈利能力有保障,抗风险能力强,给了他们底气。
再看公司业务,除了创新药,还有合成生物、辅助生殖、虚拟数字人、猴痘、流感、医美等多个热门概念,题材丰富,未来想象空间不小,但市场似乎一直不太买账。
回到盘面,这家公司在2015年风光一时,到2023年跌成地板股,2025年依然盘整,反差巨大,仿佛是医药股牛熊周期里被遗忘的角落,成了典型的反面教材。
有市场声音说,十年连跌、七年盘整,公司估值已经极低,安全边际高,风险释放得差不多了,未来一旦行业风向变了,这种底部票反而有望爆发。
也有人质疑,医药行业本身变化快,创新药竞争激烈,光靠过往业绩和央企背景,并不能保证公司能再度崛起,毕竟市场偏好在变,资本总是逐利。
但养老基金和北向资金的存在,是不是意味着公司背后有更深层的价值被市场低估了?这些机构资金通常风控严格、研究深入,敢长期重仓,说明他们看到了普通投资者看不到的东西。
或许,他们赌的是公司行业地位和技术积累,赌的是国资背景下的资源整合能力,也有可能,是政策预期和行业周期轮动的机会,毕竟风向变了,最冷的地方反而容易逆袭。
对比当下那些翻倍上涨的创新药新贵,这家央企创新药无论从估值、业绩、还是题材,都不算差,唯一的短板可能就是市场情绪和短期预期,投资者还没从长期下跌的阴影里走出来。
市场就是这样,涨得多的怕高位回调,跌得久的怕永远趴着,情绪和逻辑交错拉扯,谁也说不准哪一天风向突然改变,底部板块就被资金点燃。
如果说创新药板块的分化已经进入下半场,那些被遗忘的央企创新药,或许正在潜伏新的机会,养老和北向的重仓未必是偶然,更多像是一场耐心的等待。
未来会不会迎来价值重估,会不会有新一轮的行情爆发,现在还没人敢打包票,市场依然在博弈,时间会给出答案。
但至少,这只央企创新药的故事告诉我们,市场的极端情绪总会走到尽头,跌得太久的东西,终归有一天会被重新审视。
是继续等待,还是提前埋伏,抑或彻底放弃?这道选择题,留给每一个还在关注底部机会的投资者。
悬念还在延续,谁也不知道下一次风向转变会在什么时候,或许,就在不经意间。
炒股股票配资.股票办理开户.股票配资申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